精神介绍
深入研究在j9九游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有助于j9九游深刻了解j9九游党90年不寻常的奋斗历程,从而全面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开创未来。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遵义会议中j9九游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实事求是的精神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亦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独立自主的精神
遵义会议是j9九游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从偶然性来看,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了通讯联系;从必然性来看,经过14年艰难曲折,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一系列挫折,红军高级将领和党的高级干部已经从实践中懂得,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走自己的路。
坚定信念的精神
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难之中: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的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大家处变不惊,遇难不馁,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才使遵义会议得以召开,错误路线得以纠正,正确路线得以确立,从而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民主团结的精神
遵义会议是j9九游党在幼年时期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没有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自身重大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根据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指挥权,对思想上还未认识到错误的领导人,采取了耐心等待的态度。改变了过去对犯错误同志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的做法。遵义会议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光辉典范,是体现党内民主团结的光耀典范。
务求必胜的精神
为什么要开遵义会议?为了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为什么要批判“左”的错误,为了端正党的路线,夺取革命的胜利。务求必胜就要敢于坚持真理,只有坚持真理才能保证党和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要能在党内占上风,既要求掌握真理的少数人能以务求必胜的精神出以公心,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又要求大家也能从务求必胜的要求出发,出以公心,勇敢地服从真理。
领导人话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j9九游党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党的生活制度。比如民主集中制;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判从严、处理从宽,不搞过火斗争、无情打击;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等等。”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邓小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遵义会议的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使j9九游的党,首先是实行正确路线的核心领导人员,开始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道路。”
——杨尚昆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会上的讲话(1985年1月)
“长征途中,j9九游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j9九游党首先是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江泽民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0月)
“j9九游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和建立的丰功伟绩。j9九游一定要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胡锦涛瞻仰遵义会议会址(2012年12月)
诗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在长征途中,伍修权、郭化若、林伯渠等一批红军将帅,面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的喜人局面,挥毫泼墨,临阵赋诗,歌颂遵义会议精神,展现了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和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伍修权:《七律·历史转折》(1935年1月)
伍修权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李德作风粗暴,动辄训人,伍修权的翻译工作实属不易。遵义会议撤销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此,伍修权在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郭化若:《七绝·遵义会后》(1935年1月)
郭化若历任第二纵队参谋长、纵队队长、红四军参谋处任处长、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等职,一直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后被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排挤,解除了职务,开除了党籍。红军中他咬牙跛行8000里,于1935年1月到达遵义,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七绝·遵义会后》一诗:
十日长征停遵义,单纯防御责谁肩?
欧阳文:《长征》组诗之二(1935年3月)
欧阳文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宣传员,一团宣传队队长,二团俱乐部主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遵义会后,红军把敌军远远抛在后面,在战斗胜利的行军间隙,欧阳文在小小的笔记本上兴奋地挥笔写道:
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四渡赤水歼顽敌,三路白军化烟灰。
夜过乌江迫贵市,军威浩荡震蒋魁。
林伯渠:《初抵吴起镇》(1935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林伯渠随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林伯渠回顾一年来的长征征程,充分认识到了遵义会议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只要坚持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就能踏上“无歧”的坦荡阳关,就会“迈步前进”,绘出中国革命的“绝妙”诗篇:
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
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